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听说光合作用书店现代城店倒闭了,我没有亲见。但在其倒闭之前,我曾有过多次因路过而光顾的经历,对于这家书店的感觉整体良好。然而,以后这种经历可能就要戛然而止了。

据说,10月底的一天,图书供应商堵在大门口,在强迫物业打开大门后,将书和杂志等一应货品,“抢”了个精光。到濒临倒闭的店面抢书的情形,我也经历过一次。当年最大的民营书店“第三极”倒闭时,我们的发行人员便跑过去将我们出版发生的书籍“抢”了回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部分损失。

光合作用现代城店就在大望路的地铁口,我因工作位置的便利,上班下班总能路过这家颇具特色的书店。偶尔会进去买本杂志,等人的时候也会光顾,浏览一下业界哪些书在畅销。但说实话,几年时间里只买过为数不多的几本急需的书籍,所贡献的码洋实在不多。这家书店的二楼是咖啡厅,消费即可免费阅读,是个颇为小资的阅读环境。

出国参加欧洲书展的时候,常常诧异欧洲人为什么那么闲适。一个下午茶就能来几个钟头,且不加班。反观国内,加班早成常态,鲜有人能坐在咖啡馆里耗上一下午的时间来品茶读书。这或许是转型期国家的常态吧!

这样对比,其实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我在光合作用书店很多时候都看到一些“白领”拿着一本书,点一杯咖啡,然后上网埋头处理公务。和光合作用老板孙池所倡导的“悦读”主题,似乎不大契合。某种程度上,光合作用除了实体书店的角色外,也就是星巴克的角色。因读书而光顾的顾客,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多的市场空间。中国出版业者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其实,早在两年前我就开始为这家店的盈利状况担忧。在这样繁华的地段,租金、水电费、人力成本都是必需考量的因素,而且近几年商租物业价格几乎一天一变,肯以定价买书的人又不增反降。光合作用的倒掉,也合乎图书行业近年来发展的大逻辑。

对于传统书店的盈利问题,业内一直颇为担忧。例如回款慢、欠款多、销量锐减、利润骤降等,对于传统书店,这些都不是新鲜事。近些年来,随着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现更名为亚马逊中国)、京东商城等的价格优势,实体书店更是步履维艰。

很多书店人士都曾跟我抱怨书店生存的囧状:进店的人不少,买书的人不多,看书的人不少,但光看不买的居多。更可气的是,很多顾客当着我的面就说“这本书当当网才六折、七折的话,然后用手机拍个照就走了……因为房租、水电等固定成本,又不能像网商一样大打价格战,还不是只能等死吗。

读书人爱书,尤其是老一辈读书人,对书店有着很深的感情。对于电子书的青睐,要以“80后”“90后”为主,谈模式的冲击,大多是以这些群体未来成为主流消费群体来考量的。在可以不用买书就能汲取营养的时代,书店和图书馆是爱书人共同的心灵家园。像“查令十字街84号”,都是一代人买书爱书的美好记忆。

开一家小书店,其实也曾是我的一个小梦想。但作为业内人士,不得不说,开书店如果想盈利,实在是难上加难。除非用我自己的房子,又能拿到很好的折扣,否则亏钱才是正常的。如果书店不是作为公益事业来经营,其未来真的难以想象。

事实上,大多数的实体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都面临着我上面提到的那位从业者所抱怨的状况。我从2007年开始从事图书行业,在图书产业链中属于“供货商”的上游领域,相比于实体书店,我们更喜欢同网络书店打交道。

实体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大都有回款慢、退货多的弊病。有些非塑封的精装书,有时候在实体店摆上个把月也无人问津,最后造成退货的局面。书被摸得脏兮兮已经不是奇事,更有甚者,即使是塑封的书也会被打开观看,当然,还是不买。与业内人士交流时,对这种情况大都怨声载道。但转念一想,作为消费者,谁都想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最好的货。

我所在的公司目前已经不再和实体书店合作,所有的铺货渠道都集中于网商。近几年时间,销量不降反增。作为爱书人和从业者,一方面不免为实体书店一个个地消亡,一方面也不得不为旧有模式而感叹。任何书店,没有利润和前景,生存都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其实,即使网商也面临着转型的困局。亚马逊已经开始筹备绕开出版商这一环节,直接选择与作者合作。这对于出版机构、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噩耗。国内的很多模仿者,也已经开始跟进。像盛大、当当、京东商城,未来也许在电子书领域又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当然更不排除它们未来与作者直接合作的可能。作为图书行业上游企业工作者,我们自然也要居安思危,避免因模式的困境,而导致难以面对的结局。(静博)

 

 

话题:



0

推荐

张兴军

张兴军

81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生于乡村泊于京 年至三十未可名 我类皆称蜗居者 客卧他乡遍呼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