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林呓
 
      斑驳千层叶  林鸟立松枝

空山人不语  庶子读书时

笔琢四六文  吟就七五诗

扬抑惊蝉趣  昏至浑不知

   两年前看梭罗的《瓦尔登湖》,心里感叹作者的境界,或可用“心境如水,豁达如斯”来形容吧!因为,涉猎范围狭窄的我,真的没有看到什么人写出过那样的文章。或许在沈从文与废名的小说和散文中多少曾出现过一些影子,却终归是散乱而不连续的,不能给人以梭罗那种一幢小木屋,经年历久生活劳作的经历。

近十年来,居于闹市,暂住的立锥之地尚且难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境更是奢望。工作之后,更是疲于为生计奔忙,因为在路上而劳顿乏困,更没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知道是哪个作家说过的,每个人的心灵里,似都有一分净土待耕耘。只是这分净土,是旁人无法发现的了,直到自己开明心智。

和朋友徙步至濒临郊区的某小区,耳目一新,为她曾经的明智而感叹。这里,虽没鸟语,但有花香;虽无中心之地的那种做作式的繁华,却也不失有待繁华的空间和机会。想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我已经投降了。似乎再不可能找到类似“瓦尔登湖”那样的心灵净土,只是寄生于这座城市且被它异化的芸芸个体之一。

看到听到过很多朋友谈论“逃离北上广”的话题,中心点无非是一个: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让普通人无法生存。事实也的确如此。到大城市都是为了寻梦,梦想有的破碎,有的实现,故事实际上也都是标榜的“我的奋斗”之后的必然结果似的遐想。只是,看到的都是一将功成,而非万骨之枯。

我钦佩那些在成功道路上走得很远的人,而往往忽略他们的原始积累是否充满原罪;我更佩服那些学富五车的雅雅儒者,不管他们是否也为稻梁之谋而曲眉折腰。往往这二者的前提是勤奋的过程,而后者则是对规则的适应过程。没法去要求每个人都以圣贤之意来践行如一。

有人说,三十年改革开放和商品社会之种种观念的流行,埋葬了传统的知识分子,包括社会公共责任的退化与对知识与财富的观点变迁。由公共到专业,由大讲坛到小的象牙塔,尽管风气渐开,但显然条条道路循循善诱你步入的,早已不是原来的罗马。不知道因为什么,让手段与目标都变了味道。

上学的时候,一个老师给我们讲张志新,感人至深。知识之丰,口才之好,是我在这所学校少见的。一日,在路上看到该师,因为分房的事正与人闹。我悲悯,却不知对象为何!当时,真的不知道房子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有那么重要。直到后来,耳闻目睹了多个这样活生生的案例,才感喟这个城市给人造成的悲哀。

只是,这些值得感喟的悲哀,如今已经鲜有人费事费时去思量。光是为五斗米,就要劳心费神地惶惶不可终日,还怎有别的闲心余暇!即使是自己,能够逃脱那种生活负荷下的清高与现实的抉择吗?

话题:



0

推荐

张兴军

张兴军

81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生于乡村泊于京 年至三十未可名 我类皆称蜗居者 客卧他乡遍呼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