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贫困潦倒的某某站在某处,也许他不会想到,某年以后的他会……”,相信财经作家和记者们,一定非常熟悉这样的句式。有人说这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开头的变体: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不知道《激荡三十年》的作者是否认同。

  无论一个企业家是伟大还是龌龊,这个句式都能凸显出那种经年跨越的转折意味。然而,这个句式却不适合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一个充满传奇,且被传媒渲染为“屡败屡战”的人:

  21岁创建苹果电脑公司,待公司成长起来后被董事会驱逐,在公司日薄西山之时重返,最后将一个普普通通的科技公司打造成比埃克森美孚市值还高的伟大企业。

  最近,一本中国人写的《乔布斯传》出版,国内大名鼎鼎的创新工厂CEO李开复作序。不知道乔布斯有没有机会看到,但他肯定看到过前时代周刊记者迈克尔莫里茨的那本《重返小王国——乔布斯如何改变世界》。因为在其任职时期,迈克尔的一篇文章让乔布斯从那而后一度拒绝接见任何媒体。

  曾经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个桀骜而有才华的年轻人,并且可以列席和参观苹果公司的会议和办公室,这种待遇并不是谁都有的。迈克尔见证了这家未来伟大公司的最初时刻,从他的《重返小王国》中,可以知道乔布斯会在人力资源经理在说废话的时候冷冷地打断他,告诫其用“大家可以听懂的话来叙述”,他可以面无表情地对与会者说,“现在,我们有个重要机会,可以影响苹果未来的走向。每天,在座的诸位的辛勤努力都在向宇宙发出巨大的冲击波。我对这种冲击波的强度十分满意。”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句式之所以不适用于乔布斯,不光是因为他判定了未来趋势,即使连一款具体产品的理念,他都想到了。和他同时代的人,经年以前用来取笑他痴人说梦的话,只能在几十年后聊以自嘲。

  看看曾掌舵苹果十年的斯卡利是怎样批评乔布斯的,就知道伟人与普通人之间为何永远是那么泾渭分明。在1987年出版的自传里,斯卡利这样说:“苹果被定位为一流的消费品公司,这简直是痴人说梦。高科技不可能像消费品那样设计和出售。”在此之前的1985年,对乔布斯早已牢骚满腹的斯卡利和管理层成功地将这个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扫地出门。

  到乔布斯重掌苹果帅印,还要等十一年。被放逐的十年里,乔布斯并没闲着,尽管没能在同一领域再造一个伟大的公司,但成绩仍不容小觑。其先后创办的NeXT和皮克斯动画制作室,前者在其力促之下被苹果以4.3亿美元收购,并为其回归苹果铺好了道路,后者成为众所周知的3D电脑动画公司,在1995年推出全球首部全3D立体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到2006年皮克斯被迪士尼收购时,乔布斯已成为最大股东。

  反观苹果的斯卡利时代,却显得捉襟见肘。从数据上看,尽管其安然下台的时候,苹果的营业额与他最初入主苹果有了较大的增长(10亿美元到销售额增长到80亿美元),但在IBM和微软公司等对手的“围剿”下步履维艰,而且关乎企业生存的内部创新力也逐步萎缩。

  苹果的真正辉煌,恰是1997年乔布斯回归之后的时代。如果说此前的苹果电脑,只是将一个普通的电子公司发展壮大的话,那么1997年之后的苹果公司则可以用伟大来形容。当昔日个人PC的巨无霸IBM日薄西山最终甚至被中国的一家叫联想的公司收购,当索尼的随身听时代让位于iPod,乔布斯和“苹果”的时代就这么来了。

  1997年,乔布斯正式回归。在制止了同仁刊登巨幅广告“宣称‘我们卷土重来’”的想法之后,仅仅是以一句“苹果电脑不同凡响”(thinkdifferent)开始的。乔布斯是个天才,尤其在创意与营销方面,即使对其恨之入骨的竞争对手也不得不承认。

  “一款产品只要稍微露出销售疲软的迹象,苹果的管理层就克制榨干它最后一滴利润的冲动,马上用新产品替代。”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iPhone系列,即将步入第五代,iPad也开始筹谋第三代。

  “是的,我们能行”。

  所以,乔布斯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甚至连想都想不到的一切。

  “如果你没有iPhone,你就真的没有iPhone”。这是苹果在中国的一个广告宣传语,它告诉消费者,苹果比拼的不是手机本身(尽管手机本身现实中也没有对手),而是派生而出的数万种应用程序,从性命攸关到无聊琐事不一而足,而作为消费者,只需登陆苹果的网店AppStore轻轻一点。

  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乔布斯这个人,在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科技世界,他就像金庸武侠世界里那个创出了大理段氏六脉神剑的皇帝段思平,在他之后,即使是天龙寺的一众修为百年的高僧,也只能得其“一脉”。

  在中国,自然不乏乔布斯的信徒。他们或者“山寨”其产品,或者咀嚼其理念,或者崇其为神,或者慨叹“既生瑜何生亮”希冀有一天他退隐之后能取代他……,若问我信不信有人能取代乔布斯,或者有没有人能生产出超iPhone的手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最近,网上流传一则很火的笑话:

  “一觉醒来,乔布斯突然发现自己半生奋斗的iPhone4和iPad是如此的丑陋不堪,遂萌生了退隐的念头:何必跟已经癌症晚期的身体过不去呢?同一时间,美国入境检查站,科布(《盗梦空间》的主人公)接过比尔盖茨递过来的支票,和久未见面的儿女紧紧相拥。翌日,苹果公司发布了由乔布斯主导的产品iQuit(我辞职)。”

  2011年8月24日,乔布斯正式辞职,对于乔布斯的遐想终于告一段落。因为好奇乔布斯的知名度,随便在几个手机卖场询问导购“乔布斯是谁?”是的,他们都知道乔布斯是谁,甚至有的人还不知道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呢。这让我想起钱钟书的鸡蛋和母鸡的理论,显然,这应该归功于iPhone。

  乔布斯的离去,闭合了一扇辉煌了太久的门。好的一面,是他的对手们终于可以安稳地睡觉了。坏的一面,看看后盛田昭夫时代的索尼如何被苹果取代龙头地位的,就没法不为“苹果”的未来担心。毕竟,目前尚无一家高科技企业可以持续半个世纪,接连推出伟大的消费品。

  回看早期乔布斯的只言片语,更觉今天的苹果并非偶然,隐藏在其成功之后的,是对产品尽善尽美的追求。

  “拿不出产品,就不算完工。”

  “宁可延期,也不要推出错误的产品。”

  乔布斯对亚当奥斯本诠释他即将推出的MC电脑话语仍然令人振聋发聩:“亚当,Mac实在是一款好电脑,即便它把你的电脑公司挤垮,你也想跑出去给你的孩子们买一台。”亚当是奥斯本电脑公司的老板,当他在刺探苹果电脑生产的军情时,得到了乔布斯的如此反馈。

  彼时的苹果,一致认为最该担心的问题是“IBM的未来”。模仿者的亦步亦趋只能是失败,无论短暂的成功是多么荣耀,善于创造梦境的乔布斯深谙此道。但当乔布斯将自己的梦想一个个地实现,人们才开始真正相信“是的,我们能行”,才相信高科技时代的产品真的可以成为艺术品,才发现一个简单的产品能极大程度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关于乔布斯的奇闻异事不胜枚举。有人称上帝有三个苹果,亚当和夏娃偷尝了一个而创造了人类,有一个砸到了牛顿的脑袋上,发现了万有引力;最后一个,则被乔布斯咬了一口。

后记:

乔布斯去世后,来自世界范围内的追悼此起彼伏,形式不一异同。香港的一个大学生将苹果的LOGO图案那缺失的一块,置换为乔布斯的头像,被世界的广大网民在微博上疯狂转发。

另一个事情则是罗永浩在微博上陈述了几句关于乔布斯的客观事实,遭到了广大网民的口诛笔伐,并因而引起了一场骂战。

两件事情等量观之,没什么特殊之处。对一个在创新上为全世界做出榜样的人加以纪念自然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如果将其像神一样供奉,人为使其形象高高在上不可触碰,是否就是合理的?

个人崇拜或膜拜,在本土并不陌生,其结果造成了盲目、盲从,严重者会导致悲剧,轻微者也会让人无知。人性都有弱点,乔布斯不例外。知道他通过他主导的产品给人们带来了独特“体验”,也要知道他的其他方面,这一点,乔布斯自己也比较赞同。所以才找到艾萨克森为其作传,采访他的亲人、朋友,甚至敌人,让读者(包括他的后人)知道一个客观而全面的乔布斯。

因说了几句话而引起“口诛笔伐”的罗永浩,似乎也无比愤懑,在其于保利剧院的演讲上专门辟了一段时间来加以说明。

    “人们来到世间,带走一些东西,留下一些东西。我们学习那些好的,批评那些坏的,正视那些该正视的,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绝对的理性、客观,有时候往往在偏听偏信、坐井观天面前让位,罗永浩的这句话,不仅对于乔布斯这个话题本身,网络上因某个话题和某句话而掀起的咒骂潮,大都类似。动辄泛道德式批判,除了离理性越来越远之外,毫无益处。

   

    

话题:



0

推荐

张兴军

张兴军

81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生于乡村泊于京 年至三十未可名 我类皆称蜗居者 客卧他乡遍呼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