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很多人如今已经借用心理因素考量文艺作品的效应,例如灾难频仍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冲击,从而催生了对灾难电影与书籍的内在需求。这种说法是否成立还不得而知,但是在3月中旬登陆中国的《洛杉矶之战》——又一个讲述人类末日的故事,的确是给影市注入了一阵强心剂,在上映一个月左右即成为迄今为止今年最卖座的影片。

2011年8月12日,未知的武装力量袭击了地球,企图夺取覆盖地球70%的水资源。一股地球即将灭亡的悲霾气氛,正被强烈地渲染。这场不期之战中,洛杉矶成为人类抵抗的终级战场,而迈克尔•兰茨所在的海军陆战排则成了洛杉矶的最后一道防线。

决战之前的美国似乎一切平静,将兵们开着独特的美国式玩笑,更加剧了决战来临前的紧张气氛。背景交代上,一方面,来自新闻媒体的并不耸人听闻的紧迫消息,时刻考验着美国人的神经,另一方面,来自军方的消息亦显示形势不容乐观,已经超过20个国际大都市被外星人侵占。胜则人类保持最后一线生机,败则后果不堪设想,,战争一触即发,故事进入了山姆大叔的惯用逻辑

通观影片,主要叙事线索并不复杂。影片前半段是将外星人塑造得几乎无所不能,使南茨率领的海军陆战队如没头苍蝇一样处处被动,但最后情节一转,外星人被轻描淡写地溃败于“人类的最后卫士”。一般情况下,此类好莱坞商业影片的预设逻辑,往往都是千钧一发之时正义方险中求胜,《洛杉矶之战》也莫能外。

南茨们搞定外星人总共只分了三步。第一,关掉无线电让外星机器人失去目标;第二,向外星人的心脏下方射击,第三,端掉它们的指挥系统,使其无法全身而退。就是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

被国外影评人普遍诟病的简单剧情,似乎在这里找到了关键的逻辑,数个海军陆战队员和一个通讯兵凭何将一个成功击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数小时内即将美军基地夷为平地的异形打败?这种出奇制胜的套路在逻辑上成为观影者普遍微词。

近年来,灾难片所受到的关注超越以往,影片的共同之处往往是将人类面临的灾难设置在不远不近的一个时点,挑逗充满危机感的人类的敏感神经。如果说,《2012》向人类宣示的是一声长鸣的警钟,那么《洛杉矶之战》则是一场近在咫尺的惨烈之战。对于末日情结的演绎,好莱坞自有其一套成熟模式且屡试不爽。对于《洛杉矶之战》而言,与现实时间不足半年(2011年8月)的间隔,给观者感觉仿佛是一把随时可能掉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至少在影片的两小时中演绎了一场发生在身边的惨烈战争。

从类型上看,《洛杉矶之战》被定义为科幻、战争与动作的完美结合。实际上,早在影片上映之前,影片介绍中就将其标榜为《独立日》(1996年20世纪福克斯出品的科幻巨制,桥段与《洛》片类似)与《黑鹰坠落》(2002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片)的结合和《高达00:先驱者的觉醒》的真人版。意外的是,这种标榜不仅未能使影片和经典沾边,反而在此后成了美国影评人将影片挞伐为“200%剽窃”的口实。

对于科幻题材的拥趸,或是战争片的专家而言,想必这部充满bug的影片是令其倍感失望的。特技不如《阿凡达》,情节不如《盗梦空间》,甚至连重点讲述的外星敌人,也不如《第九区》诠释得那样科学与充分,难怪《第九区》的影迷直斥“影片只是展示各种战斗场面,以及美国大兵抗战时的心路历程,但根本没有深挖科幻这块,令人失望。”

一部科幻巨制的成功,包含太多的客观条件与偶然要素。《阿凡达》与《盗梦空间》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与克里斯托弗•阿兰酝酿多年的梦,其投资也皆数倍于洛杉矶之战。从这一点来看,对《洛杉矶之战》求全责备也大可不必,既然能在上映之后获得票房佳绩,也有其可取之处。让大多数观众津津乐道的“文戏”和纪录片式的拍摄所营造的战争场面的真实感就成功吸引了很多观众。

选择长相沧桑老成且成功演绎了《蝙蝠侠》中双面人的艾伦•艾克哈特演绎行将退伍的老兵,足以证明这个末日英雄的成色。也正是这个充满怀疑与抉择的英雄人物,在影片开始就埋下了一个矛盾的伏笔。

下等兵劳凯特因为多年前哥哥的阵亡一直怪罪艾伦•艾克哈特。在与外星人苦战正酣时,少尉马丁•内斯的自我牺牲所产生的误会最终将士兵的微词彻底演化为矛盾。以往选择沉默面对独自承受丧失战友之痛的兰茨终于开始解释造成了战友阵亡的那次战役,并清晰地念着一个一个阵亡士兵的姓名、编号和军衔。当念到劳凯特哥哥的编号时,兰茨与劳凯特同时含泪说出了最后四位数字,最终将影片推向了高潮。冰释前嫌的海军陆战队,此后变得无坚不摧,继而演绎绝不撤退和在不抛弃不放弃中成功完成地球保卫战。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采用的手持摄影的拍摄手法,使巷战的视觉冲击效果颇为震撼。中间还时不时穿插一些其他世界城市被外星人毁灭的画面,更让末日氛围显得浓厚。仅从这两点,就不难理解中国观众为什么如此买账,因为铁汉柔情与真实战争场面的熟稔与认可,早在吴宇森时代就开始了。

 

话题:



0

推荐

张兴军

张兴军

81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生于乡村泊于京 年至三十未可名 我类皆称蜗居者 客卧他乡遍呼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