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岁末年初,是媒体最为忙碌的时候。预测与战略,总结与回顾,评选与排名,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对人物评选的关注,始于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2008这一年,形形色色的评比多如牛毛。不完全统计,光是“三十年三十人”的评比就不下十个,各个领域,各个角度,只有想不到没有评比不到的。

任何评比,总会找一个宏观的大背景和一个看似不虚无的大意义。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或许开启了多个媒体的思路,“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的确,不可复制的三十年,出现了太多不可复制的人。这些人,中流击水,引领潮流,不在话下。找到和时代背景契合,并且肯出钱参加评选的人,难度不大。

评比的背后是巨大的商机。只要肯出钱,你可以是三十大,可以是十大,钱出得够你甚至可以一家独大。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成了媒体重要的盈利来源之一。小到名不见经传的小报期刊,大到一个以全国观众为对象的电视台,类似的评选莫不与商业与经营挂钩。如果留意一下,那个几大经济人物之一,或者就是其广告的大客户。

某春晚上,看到过出过搜索排名负面新闻的公司的总裁成为坐上之宾,特写镜头数次聚焦。不无讽刺的是,这家公司前不久还是其批评报道的典型,但不知怎么的后来就不批评了。这是商业的力量。

在新闻记者资格培训的课堂上,老师大讲特讲新闻与广告区别开来的问题,甚至拿新京报等做反例。听来不无讽刺的感觉,新京报貌似还是行业里比较好的,其他的可能更惨不忍睹吧。有哪家媒体敢声称能绝对做到这一点,对此我不抱乐观态度。在某度网站,有专门的事件公关部门,消极新闻有钱可下,积极新闻有钱可上。

国内某广告类上市公司,年营收数十亿,专擅网络公关。对于客户的负面新闻,往往以撤广告为要挟,撤掉几大门户的消极新闻。这就是现状。

回到人物评选,悲观自然难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人物,哪些交钱哪些没交钱,圈外人是分辨不出来的。现在对各个排行的人物名单特别感兴趣,但自我感觉,看看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这样的,还算靠谱,其他的国内媒体则尽量靠边吧,不是我不爱国,而是可信度真的不太大。

现在每当看到公开公正公平六个字,都后背凉风阵阵。好像这么多年来,就是被这个口号忽悠的,有时候也拿着去忽悠别人。

话题:



0

推荐

张兴军

张兴军

81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生于乡村泊于京 年至三十未可名 我类皆称蜗居者 客卧他乡遍呼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