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国外的成功的,在中国不一定行;在中国成功的,也不一定适合世界。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这种关注,既有对增长神话的盲目崇拜,也有一种对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资源与环境的巨大代价)的担忧与垂问。

无谓的神话 

对于中国的膜拜,一般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数十年的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显然,这是事实。作为参照物的是日本十年的衰退,与美国就业失业困局和缓慢的经济增长。

第二,在危机的面前,中国总能独善其身。不管是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如今发端于华尔街的亚洲金融风暴,皆是如此。很多专家和学者分析,这种独善其身,正显示出中国市场化程度不够强所造成的。改革不彻底,开放不普遍,包括有识的国内人士在内的众多敦促意见正在催促中国进行全面的改革开放,以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诸多问题。

第三,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这一点,也是事实。最近,中国在IMF的投票份额超过德、法、英,跃居世界第三,包括此前哥本哈根会议、G20等等国际会议,中国的身影都日益眩目,举足轻重。都使国人倍受鼓舞。但事实上,这种权利是与经济所占份额正相关的,这种权利、影响的回归,不代表世界对中国的极端关注,而只是一种规则范围内的应有之义。今天的貌似合理,正是以曾经的不合理为对照的。

第四,中国投资客、消费客的身影遍布全球。很多媒体都在争相报道中国人在外国如何扫货的段子,LV包一买就是十个,中国旅行团一到,大商场立刻闭门谢客,专门招待中国人……,这些真实的故事,丝毫证明不了中国很有钱,只能证明一种爆发户的心态和贫富差距的严重。最近有一本书《粮民》,和富饶的东方两相对照,才能真正读懂现在的中国——一个既充满光明,现状又不容乐观的过度。与消费相比,中国海外投资的势力也日渐壮大。很多人看到了这个商机,纷纷转战这一领域。投资日本(参看《探路者孙田夫》),投资美国(吉利并购沃尔沃早被炒得不能再热)。即使是在迪拜泡沫和麦道夫案中,也能窥得中国人的身影。

这些年,都在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百分之十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已经超过了日本的GDP,似乎是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望尘莫及的。比中国速度快的,不如中国规模大;比中国规模大的,不如中国速度快。在数字中,总能找到让我大国倍感荣光的千万理由。王烁在博客中,曾转引一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发言人的话:“劳动力市场非常有弹性,因为企业不用与农民工签合同,根据订单情况可随时雇佣和解雇;农民工出来工作不带老婆孩子,所以流动性极强”。如果烁这种“经验”,是令王烁羞愧难当的话,那对于哪些不能带老婆孩子为准中国经济发展贡献了莫大力量的农民工群体,就只能是愤慨和无奈了。

以上几点的简单论述,只是说明中国的模式只是任何一个国家原始增长的必经之路,这种高速度,美国日本都经历过,而且付出的代价远没有中国大。谈到中国特色,其实中国也有。就是贫富差距要远比大多数国家严重,尽管“小康”在口径上已经实现。人口负担也是世界上最重的国家之一,相信这一点在人口普查结束后会有一个新的口径。(听到一个朋友的朋友谈到,男女性别比例是可以在人口普查中人为调整的,具体怎么做没做探讨,探讨了也没用)

哪些模式不能借鉴?
    至于具体哪些中国模式不值得借鉴,也想从我的简单认识说几点。事实上,这些见解,也都是从媒体上,专家学者那里借鉴而来。错误的算我的,对的,算我借鉴的。

首先,投资催动经济增长,别国借鉴不了。一直再谈投资和消费的解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也很严重。中国人喜欢存钱不喜欢花钱的观点,太片面。社会保障不完善,居民(我没用人民的空泛概念)只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得微薄的收入,再存入银行,尽管仍然逃不过低利率高通胀的攫取。

在美国日本,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供等于或过于求,上个班都恨不得坐飞机。而中国还没有。所以,在投资上有着广泛的空间。当铁路公路机场都建设得差不多的时候,投资导致增长的模式也就到头了。

其次,国进民退的模式借鉴不了。近几年的财富五百强,中国国企的身影一年比一年多,即使明年中石油超过沃尔玛,也不会令人惊奇。许小年教授多次谈到,国企应该做那些不赚钱的查缺补漏的行业,给予民企更多的发展空间,也谈到国企应该将几十万亿的资产分给民众,谢国忠也曾谈到这一点。但国企的力量太过强大,政企难分的格局也非旦夕可改。中国经济的相当力量都是这些国字头贡献的,这一点也不是其他国家可以借鉴的。

再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可借鉴。亲戚去了一次日本回来,谈到工资总会乘以一个8,说日本的工资比中国高8倍(抛却汇率问题不谈,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在日本的朋友,生了一个小孩,政府给发了一些钱,戏谑地对我说,生第二个,比生第一个给的多,生的越多给的越多。我崩溃,因为我妈妈生我的时候,我家的两样电器之一(手电筒和半导体)的半导体,都被队里收走了。后来小学同班的同学,家里的猪有被赶走的,都是源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说到这一点,并非调侃。因为我的这些同学,现在做什么的都有,大多数是农民工和农民。庆幸的是,他们没去挖煤。我的工资乘以8,等于日本和美国的,他们的乘以三,等于我的。这一点,第一第二世界的国家,哪个能借鉴?肯定借鉴不了。

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会,工人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中国的居民没有自己的土地,面对强拆躲避不了。至于知识产权之类的,我们也还有待完善,这些都是和其他国家的区别。

所以,无论是把中国当作腾飞的巨龙也好,还是当作巨大的市场也好,都要充分了解之后再做定论。到了中国,规则要有所变更。具体而言,看看为什么MSN到了中国就干不过腾讯,为什么贝塔斯曼无疾而终,为什么卓越亚马逊干不过当当,为什么谷歌灰溜溜地向着紫荆花盛开的地方奔去……?

我想,在国外的成功的,在中国不一定行;在中国成功的,也不一定适合世界。

话题:



0

推荐

张兴军

张兴军

81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生于乡村泊于京 年至三十未可名 我类皆称蜗居者 客卧他乡遍呼朋

文章